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日本这样治理城市环境污染
加入时间:2019-06-11  来源:本站  作者:paopao
 
  如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在这方面,日本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当属水俣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水俣市因其卓有成效的管理效率和治理举措,当选为日本“环境模范城市”。
  
  那么,水俣市是如何开展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呢?
  
  这要从上世纪50年代水俣市发生的一起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说起。当时,日本正值以化学重工业为中心、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水俣市因为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水银,造成了一场被称为“水俣病”的公害,许多受害者痛苦不堪。迄今,仍有不少受害者受到后遗症的严重影响。
  
  为了彻底改变城市污染局面,水俣市开始建设“环境园区”,全面推行“水俣环保园区计划”。园区里共聚集了8家企业,专门针对生活垃圾、易拉罐、废油、建筑垃圾等实行回收再利用。为此,水俣市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并确立了若干重点,如实现产业转型,朝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方向发展,建立资源循环型的社会体系等。
  
  水俣市的环境治理措施最初是从垃圾分类开始的。在传统的家庭垃圾分类中,按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来区别处理。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垃圾资源化。水俣市以市民为主体,制定了20种分类规定。在市区,每50家至100家住户设立一个资源垃圾站,全市共建成了300个这样的垃圾站。
  
  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不少市民抱怨,20种分类实在太麻烦了。然而,坚持实行了多年后,现在市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纷纷主动分类垃圾。而且,社区间的沟通交流也逐渐活跃起来,如召开资源环境站的“垃圾回收点会议”、座谈会等。
  
  除了垃圾分类外,水俣市还以各社区再利用推进委员会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循环再利用活动,通过开办跳蚤市场,交换不再需要的物品等。
  
  随着水俣市获得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该市对环境的保护举措逐渐增多。比如,通过采取独特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环保验证活动的开展,建立水俣市原创的市民版环境ISO制度。同时,积极举办环保方面的国际协作活动,如接待海外来宾视察、进修,召开亚洲环境保护研讨会及演讲会等。此外,水俣市每年还要开办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专业人员主讲的培训课程,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修生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环境保护知识。通过这些活动,水俣市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环保经验和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
  
  水俣市多年来富有成效的管理经验和在广泛领域内采取的各种措施,受到了国内外公众的普遍认可。
  
  现在,水俣市正致力于研究今后如何将家庭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的问题,其中包括回收用于手机、游戏机、平板电脑等小型电子仪器中的稀有金属等。此外,市政府还计划在现有“环保园区”之外,再建第二个“环保园区”,以便吸引更多从事回收再利用的企业到园区来。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实现新型能源体系创新发展需聚焦三类
露天煤矿开采呈现哪些新趋势?
能源企业如何迎接下一次工业革命?
畅通充电桩进小区之路,有多难?
浙江电改历程、面临的形势及展望
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狂飙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新疆油田套损修复技术挺进“千米级”
塑料“变废为油”转化效率超95%
中国石油石化院核心催化剂技术助力“
中国科学家实现新型半导体光伏研发
成功案例  
三峡巴西帕尔梅拉风电项目完成全部风
我国首批商用堆产碳-14成功出海
国内首台百万褐煤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成
全球首台500千伏植物油变压器成功
他山之石  
引力波信号验证霍金黑洞面积定理
“光子折纸”技术可在芯片上折叠玻璃
一次高温美发或释放超百亿纳米颗粒
现有商用磁铁可助力太空制氧
优化基站设施能耗 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湖北: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绿色低
数字智造+零碳园区:专家共议低碳发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小切
系统发力推动低碳转型
变“废”为“宝”,用咖啡渣种出低碳
湖南江永:循环经济+特色农业 激活
以循环经济为笔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绿色中国新图景 变废为宝 绿色循环
京沈产学研融合助推循环经济发展
浙江模式激活绿色动能循环经济勾勒全
丰倍生物:产业链协同助力绿色循环经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