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未来中美能源合作新方向 |
加入时间:2014-11-19 来源:本站 作者:lihonglei |
|
|
|
|
就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1届能源部长会议落下帷幕不久后,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2014”于9月4日在北京召开。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邹逸桥当日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更快的加强能源合作,满足中国能源发展的需要。” 《中国能源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来自中韩俄美四国的业内专家代表提及最多的就是国家政策不完善,信息数据共享不够,合作互信度仍有待加强。 中美两国需发挥领导力 2009年,一场美国“页岩气革命”从太平洋席卷了全球,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引起了全球能源格局的巨变。 “页岩气革命让美国出现了许多与APEC合作的新机遇,美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亚洲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高级副总裁梅雷迪丝.米勒表示,“亚洲投资者也成为了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的重要部分,他们同样希望学习美国的经验和技术。” 雷迪丝.米勒还指出,未来的亚太能源合作需要来自中国和美国之间的领导力,“APEC也需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信息数据的共享,以诚实的方式来讨论合作。” 美国副助理能源部长、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组长菲丽丝.吉田对此表示,“APEC将会建立可持续能源中心,进一步促进能源数据的透明度。” 此外,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高级顾问盖尔.拉夫特建议,“美国应进一步消除向亚太地区出口能源商品的障碍,使得贸易机制方面达成一致。” 来自中国的企业代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彤宙在会上表示,中美两国在分布式能源站、屋顶建筑项目技术、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合作空间非常大。 谈到中美两国企业在风电领域的合作,王彤宙表示,“中国风电现在有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低风速风机的研发,二是离散式风机的建设,第三是解决弃风后电力输出遇到障碍该如何蓄能的问题,在这三方面,我们都在与美国和欧洲合作。” “特斯拉总裁去年还坐专机到甘肃酒泉的风电场,他也在研究蓄能,研究如何跟中国的电力企业合作,”王彤宙说道。 “美国有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美国知道这些技术的市场在中国,”王彤宙对此建议说,“只有我国的政策和标准更加完善后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市场空间。” 在石油工业领域,中海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陈卫东评价道,“美国一直是引领世界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中国油企始终是勤奋学习的好学生。”他指出,“中国应该从美国页岩气革命里中小公司的活力和创新力中得到启示,我们缺失了这一端,也许这就是我们应培育的一端。” 中俄合作不可盲目乐观 作为中国最大邻国的俄罗斯,一直被中国视为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合作伙伴。 就在今年5月,中俄两国最终签订世界瞩目的“世纪合同”——《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长达10年的谈判“马拉松”得以终结。 “这是双边能源合作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能源系统研究所亚洲能源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谢尔盖.波波夫在会上表示,“中俄两国在电力和核燃料方面的合作也非常紧密。” “这份协议可能会迫使亚洲地区的能源价格下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来自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研究员莫瑞娜如是说。 “中俄合作是既有机遇,也有风险,”中国现代国际关 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在会上表示,“合作带来的机遇很多:在油气开采的上游领域,俄罗斯未来或将对中国企业打开更多窗口;美国对俄实施制裁后,俄罗斯很多油气公司开始到中国采购油气开采设备;考虑到西西伯利亚地区老油田的再利用与开发,中国企业在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方面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在能源金融方面,俄罗斯对中国的需求也是前所未有。” 然而,冯玉军还表示“不可盲目乐观”,合作仍然面临很多风险——“已签署的原有贸易合同能否切实落实?亚马尔天然气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在俄罗斯整体投资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中国资金如何得到保障?”他还特别指出,“目前美欧的制裁只是限制其本土企业向俄罗斯提供贷款融资,如果未来制裁扩大到第三方,中国企业是否要冒着巨大风险同俄罗斯开展大规模的合作?” 此外,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内部人士在会上指出,中俄政治层面交往很多,但技术交往过少。谢尔盖.波波夫对此建议说,“下一步我们需要积极开展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技术研究、信息分享等等。” 中韩能源文化待互通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核能安全性、海上风电、智能电网以及节能领域的合作较多。就在今年7月,中韩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商定将两国能源合作扩大至全领域。 “虽然两国能源合作已经展开,但有一些人认为这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韩国国会议员、韩中能源合作研究领导小组主席姜琪正在会上表示。 韩国SKE&S中国事业部副总裁金容仲也表示遗憾,“由于各种阻碍合作的因素存在,中韩两国目前尚未有全面的能源合作,也没有直接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他解释说,除中国政府的政策资源不足外,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两国互信程度低,“中国市场对韩企的认知和认可度较低,而韩企也误认为中国企业技术能力不足,但事实上两国技术差距正在缩小,在某些领域中国已经超过了韩国。” 对此,金容仲建议,两国政府及企业都要转变意识,从政策、技术、能力等多层面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中国政府也应适当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在分布式能源电价、电网连接、气价与电价联动机制方面,我们都期待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建议。” 此外,姜琪正还重点指出,加深理解和尊重双方的能源文化是中韩合作的基础,“理解对方的能源文化才能极大限度地减少冲突,畅通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渠道,在这方面,中韩双方都需要加强沟通。”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