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碳中和”概念太热闹?专家表示这些概念不能走偏了
加入时间:2021-06-01  来源:本站  作者:jymy
 
  在“碳中和”不断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上议程之际,该领域内一些专家却认为,各界至今对“碳中和”的理解仍存有诸多亟待澄清的误区。
  
  “对于碳中和的有些理解走偏了。”5月8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作主旨演讲时直言,目前非二氧化碳、森林碳汇、水稻养殖甲烷等概念很热闹。但他强调,实现碳中和最为直接与可靠的方式就是改变能源结构,没有捷径。
  
  潘家华列出了一组数据:二氧化碳中的80%是由化石能源产生,甲烷至少有40%由化石能源产生的,氮氧化合物中的30%也是由化石能源产生。如果化石能源能够归零,90%的温室气体都跟着去了。因此,当前碳中和的“碳”主要指的就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虽然其他的碳也重要,但现阶段不是主攻方向,不能喧宾夺主。
  
  对于能源转型中的总量控制,他提出,化石能源是有污染、不可再生的,所以需要控制。但是可再生能源应该多多益善。如果一个地方的企业有无限“风光”,可以充分发展这些产业,“没必要控制总量”。
  
  节能减排和增加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两条基本路径。目前,一些重化企业仍寄希望于通过碳补偿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目标,如提出建设“碳中和林”。
  
  潘家华引述国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表示,我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如果换算成二氧化碳,也只有12亿吨。而中国2019年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40亿吨,其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102亿吨。
  
  对于森林碳汇对于化石能源碳中和的作用,他形容为“杯水车薪”。绿色植物是碳汇,也是碳源。这些碳绿色植物是气候中性碳,从大气中间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它的生命体要枯枝落叶、要死亡时,碳又会回到大气。因此,绿色植物不可能是永远的碳汇。
  
  除了自然手段,另一种技术手段,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也被视为增加碳汇的重要工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对此表示,CCUS在目前的技术体系下来说,还是非常有限的。“一个是成本的问题,每吨二氧化碳都是200到800元,折算到每度电相当于0.24元,怎么受得了?”
  
  作为国家激励减排的有效工具,碳交易市场牵动着许多投资者的心弦。今年2月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调研碳市场建设工作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要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此外,王金南还呼吁,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方案。
  
  5月8日,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在京成立。该论坛旨在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首批成员包括了生态环保界、经济金融界、实业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露天煤矿开采呈现哪些新趋势?
能源企业如何迎接下一次工业革命?
畅通充电桩进小区之路,有多难?
浙江电改历程、面临的形势及展望
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狂飙
如何让绿电供得上、用得好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新疆油田套损修复技术挺进“千米级”
塑料“变废为油”转化效率超95%
中国石油石化院核心催化剂技术助力“
中国科学家实现新型半导体光伏研发
成功案例  
三峡巴西帕尔梅拉风电项目完成全部风
我国首批商用堆产碳-14成功出海
国内首台百万褐煤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成
全球首台500千伏植物油变压器成功
他山之石  
引力波信号验证霍金黑洞面积定理
“光子折纸”技术可在芯片上折叠玻璃
一次高温美发或释放超百亿纳米颗粒
现有商用磁铁可助力太空制氧
优化基站设施能耗 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湖北: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绿色低
数字智造+零碳园区:专家共议低碳发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小切
系统发力推动低碳转型
变“废”为“宝”,用咖啡渣种出低碳
湖南江永:循环经济+特色农业 激活
以循环经济为笔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绿色中国新图景 变废为宝 绿色循环
京沈产学研融合助推循环经济发展
浙江模式激活绿色动能循环经济勾勒全
丰倍生物:产业链协同助力绿色循环经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